蜜糖和毒藥,seo推廣軟件分享是生態造就了BAT,為何害苦了樂視?
生態以前是褒義詞或者中性詞,畢竟,巨頭談生態還有點八方朝圣之感,生態、平臺的商業模式,造就了谷歌、蘋果、BAT。
但天天喊著“生態化反”的樂視,卻落得這般光景。現在,連創業公司也來張口閉口說生態,那是大補丸吃多了。
無壟斷(創新),不生態
在中國,阿里系是典型的生態公司。所謂生態,就是一個有機運轉的平臺,縱向的產業鏈和貿易鏈上的不同角色,橫向跨界分工迥異的大小不同物種,都在這個平臺里找到了生存空間,而且這些物種之間有協同性和互補性,形成1+1>2甚至指數級的放大效應。
大小物種的增長,形成合力共同強大了平臺,而平臺作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和龐大系統的主導者,無疑是獲益最大的bigman!
bigman阿里坐擁全球最大的電商,爾后通過電商平臺離不開的支付工具支付寶,孵化出了互金獨角獸螞蟻金服,再把內部計算能力共享出去,又獨立為阿里云,而底層積累的物流倉配恩能力,又集結成了菜鳥物流。
阿里等巨頭談生態,有業績,有數據,有商業模式支撐,但是大部分公司談生態,那就是雪地上畫藍圖,太陽一出來,就化作泥水一灘。
比如樂視的生態。從業務布局上來看樂視已經成為中國業務覆蓋最廣、業務條線最多元、橫跨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互聯網公司了:視頻內容起步,隨后延伸至電視、手機,電商、影視、視頻、汽車、金融、交通服務、酒水、房地產等等,賈躍亭一出場,就談“無生態,不化反”,但是,“化反”的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那就是資金鏈枯竭、董事長易位、債權人如云。
我們不妨對比下紅臉的阿里和黑臉的樂視,看看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才能談生態。
第一,新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說起來生態型企業,典型案例國內有阿里,國外如谷歌、蘋果。阿里做電商、谷歌起步于搜索、蘋果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他們都是某個市場邊界之內業務的首創者,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創造了一種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果發展順利,就成為了未來生態平臺的主導者。
第二,壟斷性、不可替代性、獨特性。
要成為生態企業,必須具有某種準壟斷性的優勢。
阿里搭建了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聚集了龐大的用戶、商家、資源、流量以及電商的各種基礎設施,比如物流倉配,以及衍生在這個鏈條上的各種代運營服務商等等。
一個新賣家要做電商,肯定不會忽略阿里,因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剁手黨第一天團,就是天貓和淘寶的用戶,而且,因為阿里生態里的第三方服務商,阿里自身又提供了足夠充足的工具。而隨著賣家越來越多,產品的供應越來越豐富,賣家和賣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又帶來了高性價比,也會吸引更多的買家蜂擁而至。這種不可替代的準壟斷性優勢,造就龐大的互聯網森林,對相關物種有強烈的虹吸效應。
再來看樂視,雖然業務相當龐雜,但是無論哪個業務板塊,都不具備這種壟斷優勢。就像把一群二流的足球運動員聚集在一起,絕對形成不了一支足球強隊。
第三,形成共贏機制。
大小物種在一塊怎么玩?首先平臺的盤子要大,能夠養得起諸多物種,形成共贏機制,只有共贏擦能可持續性。平臺上的大小物種,之間形成了利益捆綁,一榮俱榮,一毀俱毀。
賈躍亭欠著供應商的血汗錢,去玩自己的生態,玩砸了玩脫手了。所以老司機孫宏斌一進來,就說首要任務,是把債權人先安撫了。
當然共贏并不意味著平臺上的大小物種都賺錢,但是如果都虧錢,激勵機制就會徹底喪失,難以持續運轉。
至少作為利益樞紐的平臺主導者,不管虧贏,資金鏈不能斷,而樂視恰好就是這樣的反例,樂視資金鏈緊張,工廠停工,同時也拖累了產業鏈上的其他利益主體。
第四,成熟業務輸血,成長業務創新,業務板塊之前青黃相接。
其實,復盤下樂視的發展軌跡,賈躍亭的視野、勇氣、格局都很可敬,但是問題在于,樂視如同一頭莽撞的饑渴公牛,四處擴展的風險,超越其風險承受能力。
樂視系龐雜的業務群,缺乏一個強大的利潤奶牛,去給其他需要燒錢的業務輸血。在樂視的大盤子中,樂視網、樂視影業、樂視電視,算得上一個相對成熟的小生態,但是這些業務帶來的資金量,依然撐不起投資動輒達到數百億的樂視汽車等需要大量燒錢、短期難求回報的新興業務。
賈躍亭之前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說,如果按傳統的方法論來看,汽車廠商要做到年產銷300萬輛的規模需要1000億到1500億的投,資。即使是用樂視的新模式來做至少也得400億到500億,這個數字在當時幾乎就是天文數字。
而賈躍亭和樂視也習慣了少用錢多辦事,“資金問題上,樂視在這么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資金從來沒有充足過,永遠都是資金的能力遠遠小于戰略的需求。”
所以,如果沒有一塊強勢業務做底架做支撐,如果沒有在主營和強勢業務領域,足夠強大和縱深,貿然鋪攤子搭生態,就會成為下一個“樂視”。
回頭再看阿里,淘寶做大了,孵化出獨立的天貓,然后從電商切入金融,與其說是有意為之,不如說是順勢而為,龐大的電商交易量支撐支付寶轉大,繼而獨立為互金獨角獸螞蟻金服,還有阿里云和菜鳥都是相同邏輯,其新老業務之間青黃相接,成熟業務作為利潤奶牛,輸血給新興業務,支撐其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賈躍亭當前最重要的不是虛頭巴腦動輒談生態,而是先把子業務單元做強做大,熊兵一群,難成勁旅,等一兩個業務單元扎根立足,再去玩生態,先縱深立足,再橫向擴展。
從小切口入手,份額比規模更重要
賈躍亭一談生態化反,估計彼得泰爾要笑了。不搞所謂生態,就做不成大公司了嗎?
硅谷投資教父、facebook天使投資人、paypal黑幫教父彼得泰爾認為,創業公司應該從0到1,在細分領域獲得優勢,然后再1到n橫向擴贊。
facebook就是彼得泰爾理論的最佳例證。2004年,泰爾向Facebook注資50萬美元,成為這家公司第一位外部投資者。
剛剛上線的facebook,最初的市場只不過是哈佛大學的12000名學生,大部分投資人都會說這個市場太小,不可能靠這么小的市場發展企業。但是Facebook從0開始,在十天之內達到市場份額的50%,然后不斷地擴張到其他大學,實現了正向循環。現在,facebook的市值超過了4666億美金。
國內的美圖也是如此,先從美圖工具入手,再橫向擴展到美拍、手機領域,登陸港交所也算小有成就。
uber、airbnb、滴滴,這幾家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都在主營業務領域形成了壟斷性的優勢————然后才擴張至相關領域,比如uber從載人到快遞等,雖然看似產品線不同,但是都聚焦于出行領域,背后都是服務能力在不同產品線的延伸。
回頭再看樂視的擴展,電視、影視、視頻網站、體育相關性還算比較強,但是其后的酒水電商、汽車,甚至地產等業務,相關性就很弱,完全沒有形成協同效應,十個殘兵舊員,也比上一個驍兵勇將,殘兵多了是負擔,不是戰斗力,東拼西湊,成不了生態。
賈躍亭的雄心沒有錯,賈躍亭的夢想值得點贊,但想在ppt上畫藍圖美夢成真,除非你的名字叫“神筆馬良”。
來源:搜狐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