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交易,整站優化為你帶來分析,分享從信任開始。
閑置物品交易,成為商家瞄準的一片藍海。線上交易,尤須強化誠信、公平交易的商業倫理精神。
公然售賣假貨,技能服務“無所不能”,買家賣家互相“挖坑”……近日,媒體曝光二手交易平臺存在種種亂象,引發輿論關注。針對相關問題,網友呼吁加強規范平臺管理,凈化網絡交易環境。
二手交易由來已久,其初衷在于放大存量物品的價值。“寶寶的玩具重新煥發光彩,用過的相機成了他人的新寵。”從傳統的跳蚤市場、二手回收商,到網絡論壇、社區的廣告帖,再到移動互聯時代的分類信息、電商平臺,二手交易促進了物盡其用,減少了資源閑置。今天,隨著家庭用品加速升級換代,如何讓閑置物品流轉起來,使舊物出售和消費變成“動動手指就能辦成的事”,成為商家瞄準的一片藍海。不過,由于買賣無需“打照面”、交錢與交貨環節分離等原因,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的信譽難以盡如人意:“省時省力不省心”,是不少人的共同印象。
與一般商品不同,非標準化是二手商品的最大特點。其損耗程度、保養情況等,很難得到最合理的評估、考證;其定價和交易,也更依賴于買賣雙方的互相認可。如果信用評價缺失,網絡二手交易的供需雙方非常容易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客觀上不利于交易的順利達成。比如,從買方的角度來看,賣家出售實物與描述不符、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電子類產品,售后維修成為“老大難”。站在賣方的角度來看,買家中不乏職業訛錢者,有人甚至在退貨時故意調包。如何讓踏實放心取代買賣雙方的彼此猜忌,既考驗平臺的服務智慧,也考驗相關部門的治理決心。
應當看到,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戶體驗。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是否快捷、低成本,是否公開、透明、可追溯。二手交易參與人數眾多,面對形形色色的出售意愿和購買需求,平臺可以做、需要做的確實不少:提供科學、權威的鑒定評估,創設合理的買賣互評機制,通過線上線下運營相結合的方式降低交易風險,加強配套的物流和售后服務……凡此種種,都有助于用戶建立信任關系,提高平臺使用率。畢竟,只有買得放心、賣得省心、用得安心,在網上進行二手交易,才有可能成為更多人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不只是網絡二手交易平臺,對于所有網絡交易平臺都是一樣,交易的便捷,并不意味著評審、監管、擔保等一系列管理、保障措施的退場或弱化。只注重眼前商業利益,不愿花力氣健全自我管理體系,一味被動應對消費者投訴,只會讓線上交易環境變得糟糕。因此,不管是出于樹立品牌公信力的目的,還是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的需要,都有必要促進交易更加安全,管理更加規范。換句話說,取代了實體店和面對面交易模式后,線上交易尤須強化誠信、公平交易的商業倫理精神。這是企業無法逃避的社會責任,也是參與各方都必須遵守的社會活動規則。
不求永久所有,但求為我所用。一份有關分享經濟的發展報告顯示,去年我國閑置交易總額約為4000億元,遠超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市場規模。二手交易很可能是分享經濟的下一個爆發點;中國的零售商業體系,也正從“買買買”悄然向“買買買+賣賣賣”轉化。破解網絡二手交易發展所面臨的信任難題,消除各種潛在風險,一個綠色、理性的分享消費新時代必將漸行漸近。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