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整站優化分享有了大數據,想買啥就買啥。
“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標準是什么?”6月29日下午,在本屆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大數據在食品安全監管與風險防控的應用峰會論壇”上,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這樣問。
他得到了三個答案。
“買東西不用考慮那么多,想買啥就買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副主任羅秋科說。
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川江回答:“人們沒有思想負擔,不再討論食品安全問題。”
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總監蒲旭峰則開了個玩笑,“等到人們不需要食藥監局”。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標準呢?嘉賓們紛紛支招,所有答案都指向了大數據。
蒲旭峰說,成都市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數據中心建設始于2015年,當時成都的食品安全監管人少事多疲于應付,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監管環節眾多,很多信息不能共享。看到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發展的機遇,當地創造性地提出,用建設數據中心來創建“智慧食安”的成都模式。
由此,全市食品安全信息匯聚路徑開始打通,包括食安系統內部、檢測實驗室、生產經營主體、電商平臺、哨點醫院在內的9.6萬條政務數據、860萬條檢驗檢測數據、7000萬條商品數據和6.8億條網絡輿情數據,建成了基礎數據體系。利用對數據的挖掘,不僅能發現早期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還能提高靶向抽檢能力,并提前介入食品安全相關檢驗、執法、引導等工作。
劉川江的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合作方,他總結說,以前的食品安全監管全靠人海戰術,在食品生產、流通、銷售環節里想監管誰就監管誰,沒有通過數據來形成制度監管的理念。通過信息化和網格化的數據,可以及時發現生產端、流通端與消費端存在的問題。
羅秋科則舉了個例子,新疆的哈密瓜在北京賣2元錢一公斤,有了可追溯的商品條碼后,在超市可以賣到8元錢一公斤。
“編碼系統讓我們知道哈密瓜的產地,也具備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羅秋科說,食品安全追溯可以分為“向上一步溯源”和“向下一步追蹤”兩條線,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對供應鏈上各種食品信息分類、采集、分享,最終實現生產、加工、物流、零售整個供應鏈的全過程追溯,不僅保證了消費者食品安全基本需求、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又能提升消費透明度、維護知情權和消費信心。
周濤則分析,通過源數據庫的構建、對數據庫系統分析挖掘、調動系統對接現有監管業務,能夠解決食品安全管理最核心的三大問題:預警食品安全風險、應對食品安全謠言以及避免出現食品安全體制內舞弊。
“跨部門數據共享困難、多源頭數據質量不盡如人意、業務需求與技術實現存在認知差異,是當前大數據在食品安全領域應用需要面臨的挑戰。”周濤說。(經濟日報記者 陳瑩瑩)